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8-12 05:11
▢李笙清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瑁。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描述了古人使用瓷枕度夏消暑的特殊功效。
节令迈过小暑的门槛就进入了盛夏伏天,炎炎暑气之下,人们以各种纳凉方式来度过漫漫夏夜,传统的竹床、篾席、蒲扇一起上阵,加上空调、电扇营造出来的一方清凉舒适的环境,总能让人安然入眠。可是在没有发电机的时代,古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照样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炙热的酷暑之夏,瓷枕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纳凉工具。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古人巧妙地利用瓷枕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头枕纳凉,去乏怡神,可谓聪明才智的一大体现。
从古至今,枕头一直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寝具,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记载。人们劳作之余在床榻上消乏解疲,恬然入梦,睡眠的质量好坏都与枕头的舒适程度息息相关。中国古时的枕头五花八门,在时代的发展演进中,石、陶、木、漆、玉、瓷、竹、布等各种质地的枕头交替出现。随着我国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瓷枕一经出现,顿时成为古人夏天用来度过漫长溽暑的纳凉寝具的不二选择。
据史料记载,瓷枕作为在我国古代陶瓷器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宋代以后广为盛行,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良的制枕材料的出现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不光官窑烧造了许多精美的瓷枕,一些民窑也多有烧造,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体现了在酷暑难耐的炎夏里人们使用瓷枕的广泛性。
瓷枕中空,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打成7-8毫米厚的泥板,镶接起来,等到泥坯半干时修整,然后入窑烧造;另一种是模具成型,用软泥在模具上均匀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合拢,定型后取出泥坯修整好,施化妆土,刻画花纹或彩绘,待半干后入窑烧造。
瓷枕上一般都留有一个小孔,主要是为防止烧造时热空气膨胀无法泄出而损坏瓷枕胎体而出现变形。瓷枕的形制多样,有长方形、八角形、腰圆形、椭圆形、鸡心形、云头形、银锭形、马鞍形、如意形、花瓣形、树叶形、扇子形以及仕女、美人、童子等人物形枕和兽形枕等。古人认为猛兽可以镇宅辟邪,早得贵子,故兽形枕多以龙、虎、狮等猛兽为造型制作。
瓷枕造型大多两侧稍高,中部略低,侧面留有出气小孔,釉面光洁凉爽,前卧后仰,利于头部仰、侧而眠,林林总总,各具神采。纹饰主要有山水纹、人物纹、动物纹、花草纹、人物纹、文字纹等,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
瓷枕工艺复杂而精湛,极富表现力与艺术性,集刻、划、剔、印、堆塑等多种技法于一身,造型、釉色、纹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各具特色。匠人或题诗其上,诗情漫溢枕面,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磁州窑陶枕上有一首《行香子》,其中“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之句,清新脱俗,令人于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缕来自大自然的淡淡清凉。有的纹饰内涵丰富,画意相随,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充盈其间,造型端庄,赏心悦目,充满美好的艺术旨趣。有的形似莲花,绿意缤纷,凉意自生;有的刻划蕉叶纹饰,清凉如水,暑气不浸;有的釉色青郁,让人感觉就像头枕一泓清波,在习习凉意中酣然入梦,亦体现了制作者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了一片清凉环境。
瓷枕清凉沁肤,爽身宜人,渗透着“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的一丝悠悠清凉。古人除了将其用作寝具,还具有号脉诊病、趋吉辟邪、陪葬冥用等用途,加上其集形制、纹饰于一体的特色,极具观赏、把玩、陈设和收藏价值,深受藏家青睐。